作为主题教育的重要环节,7月14日-16日,国际商学院组织教工党员赴淅川县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荆紫关河南大学抗战办学地进行现场教学,重走河大抗战办学路,学习感悟南水北调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在淅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大家先后来到渠首大坝、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淅川丹江移民民俗博物馆、“身在他乡,根在淅川”移民文化园。现场一幅幅图画,一件件实物,生动再现了当年移民搬迁的场景,真切感受到库区人民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奉献精神、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精神、众志成城的团结协作精神。南水北调工程是国家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淅川县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渠首所在地,先后有30多万移民远迁他乡,铸造了“忠诚担当、大爱报国”的移民精神,与“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一脉相承。在移民新村邹庄,大家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了解移民安置、产业振兴。2011年,为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淅川县九重镇的村民从油坊岗村举家迁到邹庄。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庄村,了解南水北调移民、产业发展、移民增收的情况。目前,邹庄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乡村旅游,正在建设乡村振兴的示范村。
沿着当年河南大学抗战办学路,大家从淅川来到荆紫关河南大学附属中学,这是当年河南大学从潭头撤退至荆紫关时的办学地点。1937年“七·七事变”后不久,河南大学从开封先后迁至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嵩县潭头镇,在抗战的烽火中坚持办学。1944年日军攻陷洛阳后,辗转至荆紫关,这一时期也是河南大学办学史上最为艰难的时期。在抗日的烽火硝烟中,河南大学在战火中坚守教育阵地,正是靠着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精神,赓续了文明的火种。了解这段抗战办学历史,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河南大学办学的不易。
大家表示,两天的现场学习,收获很多,触动很大,一定要把南水北调工程中人民至上、协作共享的国家精神;顾全大局、爱国奉献的移民精神;忠诚担当、克难攻坚的移民工作精神;艰苦奋斗、创新求精的工程建设精神融入今后的工作中;把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河大办学精神传承好、发挥好,为学院的发展和学校的建设奉献更多的力量。